導讀:“未來五年增材制造的產業規模有望突破千億,從目前的測算,如果按年均增長率25%估算,到2027年大概能到千億左右。”
2023年6月28日,在增材制造產業發展(廣州)論壇暨2023年增材制造產業年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總工程師左世全,代表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聯盟秘書處介紹了國內增材制造產業在過去十年來取得的發展成果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過去十年來,我國的增材制造產業整體取得了很好的發展:
一、行業規模不斷壯大
增材制造經歷了由研發創新向產業規模化發展的蛻變,產業規模從2012年的10億元左右增長到2022年的320億元,實現了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40%。
增材制造產業鏈的企業也超過了千余家,以增材制造為主營業務的規上企業數量從2016年的20余家增長到2022年的近200家。其中營收過億的企業數量從2012年的3家增長到2022年的42家。
二、增材制造裝備競爭力增強
金屬增材制造裝備,從過去以進口為主,發展到現在以自主生產為主。高精度的桌面級光固化增材制造裝備、桌面級熔融沉積的增材制造裝備保持了領跑,暢銷國外。
整體的產業競爭力比較強,國產米級的多激光器選區熔融裝備、多電子槍的電子束熔融裝備、大幅面砂型增材制造裝備,自主開發的裝備關鍵指標已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根據統計,2022年我國增材制造的專用材料、零部件、裝備和服務各環節的營業收入分別占到了12.4%、5.9%、53.2%和 26%。裝備收入占比超過了一半,其他的材料、服務加起來大概是一半左右。
2022年增材制造裝備的出口達到了228.7萬臺,與2019年比增長了59.7%,出口金額達到了36.6億元,標志著我國的增材制造裝備在國際上的認可度和知名度不斷的提高。
三、增材制造在各個領域的應用
從應用的角度來看,增材制造最早重點是做原型樣件為主,現在往直接生產最終的功能零部件進行轉變。
做原型還是應用當中一個重要的領域,但直接制造零部件正在崛起,而且量也越來越大。目前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醫療、汽車等領域,涵蓋了產品的設計、原型制造、批量生產、工裝夾具、保障維修等。
航空航天領域,包括新一代的戰機、火星探測器等重點裝備的關鍵零部件也逐步應用了增材制造技術,解決了以前復雜結構零部件難以加工成型的問題,實現產品結構的輕量化。
醫療領域,正在制造定制化的醫療植入物,包括修復體制作、診療輔助器具制作、個性化矯正器具,3D打印牙齒、細胞組織和器官打印等等。部分已經獲得了醫藥臨床應用和認證,增材制造技術解決了傳統機加工制造的復雜問題,能夠更好的滿足老百姓個性化需求。
汽車領域,汽車是我們國家國民經濟的支柱行業,增材制造被用于概念車開發、零部件創新、生產線上的工裝夾具、內飾創新、研發試制等方面,對于縮短產品研制開發周期、減重、減少材料損失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鑄造領域,對于砂型的鑄造目前應用越來越廣泛,也大大的減少了鑄造加工流程,對于產品的制造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其他領域,包括建筑制造、文物復刻展示、高級手辦以及輕量化鞋子等應用,也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四、國內增材制造產業生態
在工信部的推動和支持下,目前在全國建設了20多個增材制造全產業鏈和配套服務的產業集聚地,其中代表性的有陜西渭南3D打印產業園,廣州3D打印技術產業園,安徽春谷3D打印智能裝備產業園等。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作為核心,京津冀地區和陜西、安徽等中西部地區作為紐帶的整體產業發展布局。
縱觀這十年的創新發展,結合專家建議,總結了幾個方面的發展啟示:
①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要強化頂層的設計和規劃統籌發展。從 2015年起,國家陸續出臺了《國家增材制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增材制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也部署了“增材制造與激光制造”重點研發計劃。從地方來講,浙江、廣東、江蘇、山東、上海等各地也陸續出臺相應的規劃,推動增材制造產業的發展。
②我國完整的工業體系為增材制造發展奠定了基石,我國擁有世界上最齊全的制造業,增材制造用于制造業產品的快速開發、零部件配套、服務應用等,擁有一個良好的市場發展空間。目前,我國增材制造設備的安裝率占全球的10.3%,在全世界居第二。
③應用場景為我國增材制造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無論是造船、汽車、工程機械等各個領域都是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聯盟在部里的指導下梳理出增材制造典型應用場景名單,下一步促進典型應用的規模產業化,包括工業領域、醫療領域、建筑領域、文化領域等。
④產業生態的塑造為我國增材制造的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行業組織、聯盟、協會在產業服務、標準建設、人才培養,創新專業賽事等方面,不斷完善的產業生態體系,對于提高增材制造市場的認可度、推動產業健康發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聯盟也在組織行業企業每年形成增材制造的產業年鑒,記錄我們這個行業的發展情況。目前,我國建設了30余項國家標準,100多所職業院校開設了增材制造的課程,創新賽事對于技術的創新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